电饭锅什么原理图(电饭锅 工作原理)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23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电饭锅的电路原理是什么样的?
1、电饭锅工作原理:保温功能的实现 当接通交流电220V(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市电),电流一端通过R2电阻和保温指示灯到发热盘,另一端通过F保险丝到发热盘,这样就形成一个回路,保温指示灯点亮,发热丝微微发热实现保温效果。
2、基本原理是双金属片温控。加热电路主要由感温软磁铁和永久磁铁构成。感温软磁铁与受热面固定在一起,内锅底部的热量直接通过受热面传递给它,当温度低于103℃时,感温软磁铁和永久磁铁一样具有磁性,当温度高于103℃时,感温软磁铁会突然失去磁性。

3、当锅内的饭沸腾后,锅内的水就渐渐减少。当水开始蒸干,锅内的温度就由100℃上升。当升至103℃时,感温软磁就不受磁铁吸引,开关的杠杆因弹簧的弹力及本身的重力而下降,压使接触点分开,发热线就断电。同时,接通另一保温电路,保持饭的温度在70℃左右。
电饭锅开关的原理是什么?
1、电饭锅保温片工作原理是通过杠杆触点与保温片短路或者断路来实现保温功能的。
2、电饭锅的工作原理:开始煮饭时,用手压下开关按钮,永磁体与感温磁体相吸,手松开后,按钮不再恢复到图示状态,则触点接通,电热板通电加热,水沸腾后,由于锅内保持100℃不变,故感温磁体仍与永磁体相吸,继续加热,直到饭熟后。
3、电饭锅发热盘中间有一个元件叫磁缸,里面有一个磁性元件,冷的时候有磁性,当按下加热按键,通过杠杆带动开关闭合,同时推动磁缸里的磁性元件吸合在磁缸顶部。
4、基本原理是双金属片温控。加热电路主要由感温软磁铁和永久磁铁构成。感温软磁铁与受热面固定在一起,内锅底部的热量直接通过受热面传递给它,当温度低于103℃时,感温软磁铁和永久磁铁一样具有磁性,当温度高于103℃时,感温软磁铁会突然失去磁性。
5、电饭锅中间的是磁控开关,低于103℃时磁性可以导通,开关吸合加热,高于103℃起到隔磁作用,开关吸不住,就跳开了。正常情况下,水只能烧到100℃,水干了才有可能达到103℃,这时开关跳开起到保护作用。做米饭时也能达到103℃,这时开关跳开断电,利用余热把饭做好。
【电饭锅电路图】电饭锅工作原理及注意事项
电饭锅电路图:注意事项 忌将电饭锅的电源插头接在灯头或台灯的分电插座上。因为一般台灯的电线较细,载流量小,并且容易老化,或遇热溶化。而电饭锅的功率较大,电流也大,会使灯线发热,线皮融化,造成触电或起火等事故。忌磕碰。
电饭锅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将盛好食物的内锅放到发热板上,使其底部与发热板中心的限温中感温软磁铁贴合。按下琴键开关,软磁铁下方的永久磁铁即上升至与软磁铁接触;此时锅尚未升温,软磁铁处于居里温度以下,呈良好铁磁性,能被永久磁铁磁化并将其吸持在高点位置。
电饭锅工作原理:如图所示,是电饭煲电路简图。其中,K1为磁钢式限温开关,K2为双金属片保温开关,R为电热盘中管状电热元件,T为热熔式超温保护器,RR2为限流电阻,L1为煮饭指示红色氖灯,L2为保温指示黄色氖灯。原理如下:插头插入电路,闭合K1之前,你会看到红、黄两指示灯交替发光。
电饭锅是通过什么判断里面的饭熟了的?
从图中可知,电饭煲接通电源,黄色指示灯亮,按下按键,开关触点接触,红色指示灯亮,电热盘通电发热,不断将热量传给内胆,使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升到65℃时,保温器动作,常闭触点断开。由于磁钢限温器仍然接通电源,电路仍导通,电热盘继续发热。
电饭煲之所以能够分辨出米饭有没有煮好是因为其内部安装了电路原理。将盛好食物的内锅放到发热板上,使其底部与发热板中心的限温中感温软磁铁贴合。
最直观的判断饭是否熟了的方法是观察米粒的状态。当饭还未煮熟时,米粒通常会保持硬而不饱满的状态。但当饭煮熟后,米粒会变得饱满、松软。通过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如果发现大部分米粒已经饱满熟透,就可以确定饭已经熟了。记得在判断之前先关掉电源,以免发生烫伤。
其实电饭锅并不“知道”饭熟没熟。跳到保温状态后,饭并没有熟,还是需要我们自己掌握保温时间。电饭锅是利用常压下水的最高温度这个原理。只要水能正常对流,锅底温度就不会超过一百度。当饭没水以后,锅底开始升温超过一百度,磁钢失磁,开关动作进入保温状态。
电饭煲转入保温状态,黄色指示灯亮。当温度低至65℃时自动断电。如此反复上述过程,使电饭煲内食物的温度保温在65℃左右。应该指出的是,黄色指示灯亮不等于接通电源煮饭,须按下开关的按键,电饭煲才能进入煮饭工作,否则两指示灯交替明亮,电饭煲只处于保温状态,内胆温度较低,不会把米煮成熟饭。
文章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